都正學院 | “蛋白置換法”結合ICP-MS檢測尿液中銀離子濃度
- 分類:學術干貨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0-08-07
- 訪問量:0
都正學院 | “蛋白置換法”結合ICP-MS檢測尿液中銀離子濃度
- 分類:學術干貨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0-08-07
- 訪問量:0
摘要:
通過“蛋白置換法”,可以分步實現尿液中銀離子的解聚和解吸附,有效解決銀離子非特異性吸附和嚴重殘留的難題,提高生物基質中金屬離子的提取效率,改善ICP-MS在金屬離子藥物中的藥代動力學檢測應用。
前處理是檢測金屬離子的關鍵
銀離子藥物的殺菌機理,是通過游離的Ag+結合細胞等微生物中蛋白質的自由疏基(可逆結合),改變蛋白表面電荷,使蛋白質變性而凝固,破壞細胞合成酶活性,細胞因喪失分裂增殖能力而死亡。
大部分銀離子藥物的使用濃度趨近于痕量(低至μg/ml或ng/ml),無疑對銀離子濃度的檢測靈敏度和準確性提出了挑戰。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(ICP-MS)是檢測銀離子等金屬離子的首選,常應用于土壤、化妝品、水體、農作物、食品等基體干擾較低的基質中,如何有效的排除或降低尿液、血漿等生物基質中的銀離子檢測干擾,是開發相關檢測方法必須解決的問題。
以尿液這類水溶液基質來說,它含有大量水分,少量無機鹽、尿素、尿酸等,以及含量很低的蛋白質和葡萄糖。在堿性尿液中,帶正電荷的銀離子極易吸附在表面帶負電荷的容器上(如玻璃、聚丙烯或聚苯乙烯),普通超聲處理和微波消解難以有效解除吸附。此外,由于膽汁排泄是消除銀的主要方式,而不是經腎排泄,如需從尿液中檢測到銀,需要前處理方法非常高效的富集極低濃度銀離子。
當前的消解法等前處理方法主要局限在于:
①處理方法簡單,多采用硝酸一步直接稀釋,或增加固相萃取,但是銀離子極易吸附在管壁或者萃取柱上,解吸附效果差;
②解吸附的銀離子在富集過程中,易再次發生吸附而損失,次而產生殘留效應,難以適用于銀離子藥物的定量研究。因此,開發一種改進的生物基質中銀離子富集方法具有現實意義。
“蛋白置換法”前處理方法原理
基于上述的尿液中銀離子富集難題,都正生物分析測試中心技術團隊開發了“蛋白置換法”前處理方法,利用蛋白-銀離子螯合物的聚合能力強于銀離子與管壁的非特異性吸附能力,同時,該螯合物又可以通過pH的改變實現聚合和解聚,實現對生物基質中銀離子進行高效富集,相關原理見下圖。實施過程包括:
1)尿液樣本與少量稀硝酸經一定比例混合,改變尿液的pH值為弱堿性或中性,解吸附容器管壁上的大部分銀離子;
2)加入一定量蛋白溶液,利用蛋白與銀離子等金屬物質在弱堿性或中性環境下的吸附作用力,遠大于容器管壁與銀離子吸附作用力的特征,1個蛋白分子可結合n個銀離子,置換結合容器管壁上、部分游離在溶液中的銀離子,形成蛋白-銀離子螯合物;
3)加入適當倍率的稀硝酸,改變尿液的pH為酸性,解聚蛋白-銀離子螯合物,形成類似硝酸銀之類的易溶解型硝酸鹽,解離后的蛋白還可依靠空間位阻來阻斷銀離子與管壁的再吸附,獲得全部游離型銀離子;
4)采用適當分離技術,將存在于倍率稀硝酸體系的游離型銀離子轉移到低吸附容器中,進樣檢測。
▲ “蛋白置換法”原理
方法準確度和精密度驗證
對5種濃度質控品通過2天連續3批前處理,結合ICP-MS驗證本方法檢測尿液中銀離子濃度的準確度(回收率)和精密度(重復性)。結果表明:5個不同濃度銀質控品,各重復測定6次的準確度偏差不超過標示值的-2.61%~5.23%,均符合±15%之內的接受標準;各濃度下的銀質控品,6次測量結果批內、批間精密度CV%在0.76%~1.93%,均符合≤15%的接受標準,驗證了本方法的準確度和精密度符合PK定量要求。
小結
都正生物分析測試中心利用銀離子在pH為弱堿性或中性時與蛋白的結合力更強于與容器管壁的結合力,蛋白-銀離子等金屬螯合物在堿性下結合、在酸性條件下完全解離的原理,摸索出“蛋白置換法”,有效解決了尿液中銀離子測不準,難重復的問題,方法驗證合格。
目前,相關方法已形成技術專利且應用到實際樣本PK定量研究,同時結合臨床試驗聯盟、自主開發的LIMS信息化系統和嚴謹的數據統計團隊等自身優勢資源,更好的服務于臨床評價,歡迎咨詢合作。
參考文獻
[1] Lin YS, Rothen ML, Milgrom P.Pharmacokinetics of 38% topical silver diamine fluoride in healthy adult volunteers [J].J Am Dent Assoc,2019,150(3):186-192
[2] 長沙都正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,一種生物基質中銀離子富集方法、定量試劑盒及檢測方法[P],2020105001519
作者:侯利平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